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
泥炭多指标记录重建中国东亚季风区古水文变化
发布日期:2019-11-29 作者:王新欣 来源:


近期,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刊发了我所王新欣助理研究员的研究论文:A continuous record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50,000 years in the Fujian Province of eastern subtropical China。该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咸雨教授。

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亚夏季风降水对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认识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对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全新世是地球发展史中最新的一页, 现代气候是全新世气候的延续和发展。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中国东亚季风区全新世古水文变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古气候指标的气候敏感性差异、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记录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东亚季风区全新世古水文变化特征,需要具有较高分辨率、定年良好的多指标古水文记录,特别是来自中国东南地区的古水文记录。该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是决定水文时空变化模式的关键区域,然而尚缺乏独立的古水文记录极有限。

该研究对福建水竹洋泥炭开展了藿类通量、腐殖化度、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碳氮比(C/N)多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13.1-2.5 ka的古水文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研究期的古水文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13.1-11.6 ka,气候中等干燥;2)11.6-8.6 ka,气候逐渐变干;3)8.6-4.4 ka,气候持续湿润,为全新世适宜期;4)4.4-2.5 ka,气候逐渐转干。


31232


图1 水竹洋a)沉积速率,b)藿类通量,c)腐殖化度,d)TOC, e)C/N,f)常绿阔叶孢粉含量(Yue et al., 2012),g)水竹洋地区温度(黑色)(Wang et al., 2017)和30-90°N温度异常(灰色)(Marcott et al., 2013)。

水竹洋地区全新世古水文变化模式得到了中国东南地区古气候记录的支持,表明水竹洋地区全新世古水文变化具有区域代表性。进一步的,通过与气候因子的对比表明,ENSO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可能是影响中国东南地区全新世古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



图2  a)30°N太阳辐射量(Berger et al. 1991), b)Cariaco盆地Ti含量(Haug et al . 2001), c)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Koutavas Joanides, 2012), d) 藿类通量(本研究)和e)ENSO活动(Zhang et al ., 2014)。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418773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CUGCJ1703)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XDB26000000)、云南省科技厅(2019FD131)和云南省教育厅(2019J0020)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19.109282 


Baidu
sogou